英文有句話這樣說:“ Hindsight is 20/20.”
中文的意思就是「後見之明」。如果現在問我:「花三年的時間欠上一屁股債去念法學院 (J.D.) ,你覺得值得嗎?」我會篤定的回答:「不值得」。
但是九年前的我並不知道,也沒有仔細衡量利弊,只覺得念一個 professional degree 似乎更有保障也絕無害處。
經歷了將近五年苦多於樂的律師生涯後,我重新回到教育這個領域,希望藉由生命的歷驗,幫想要到國外留學的年輕學子包裝、潤飾申請文件,並從過程中鼓勵他們要有不屈不撓的態度。更因為這份工作的關係,重新接觸了許多剛畢業和工作了不久的上班族。
先問兩個問題
面對年輕人計畫要留學到歐美念 MBA 學位時,我會先問:
「你知道要花多少錢和時間嗎?你確定這是你所需要的東西嗎?」
如果前面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 yes,我接下來會問:
「你知道在商學院會學到什麼嗎?你了解這個學位對你未來職涯規劃或實踐的貢獻會是什麼嗎?」
通常會來諮詢的學生大部分已做了功課,心裡也都有個底。只是提起這一環,大家還是會忍不住訴苦。或許我的記憶還停留在當年,因此常常會對現今 MBA 高額的學費感到震驚不已。相信絕大多數的台灣家長聽到去美國念兩年書要五六百萬台幣都會跳起來吧?!
可是為什麼還有如此多年輕人,即便知道這是一筆龐大的投資(無論是在金錢、時間或機會成本上),即使知道這投資的回報率未必讓人滿意,還是一窩蜂的想要去歐美取得一個 Top 15 的 MBA 學位?
首先,我們先從這一群年輕有為的青年才俊(young professionals) 申請動機談起:
1. 對人生規劃清楚有野心,想要更上一層樓
在目前工作崗位已經做了4~5 年,薪資算不錯 (以台灣薪資而言) 而且所待的公司名聲規模均為中上。因拘限於目前的大環境以及職場晉升遇到瓶頸,所以必須要往外尋求另一條路。
這類年輕人也會是唯一比較能夠自己負擔(部分或全部)學費的一群,只是他們相對的野心勃勃,除了所謂的 M7 到 Top 10 的學校,他們是不會考慮的。(註)。
對於這群人,MBA 扮演的角色比較像是墊腳石。
2. 想藉此轉換跑道或理想職業:
這一類年輕人又分兩種。第一種是即將成為 senior 階層的人,譬如:資深工程師,資深人事管理,或資深公關,但其實他們想轉行,並迫切地得在這一兩年中轉,否則在申請學校時,容易被質疑為什麼在相對熟悉且無接觸其他部門或領域經驗的職位上,需要去改變職涯規劃,落得兜不出一個有說服力的故事的下場。這群年輕人年齡普遍偏高(大概落在 28~30 歲左右)。
第二種人,是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並非他們真正想要做的,只是恰巧運氣好進入了一間大公司或某個部門,想憑藉該職位作為利於未來發展的籌碼。在蹉跎了一兩年後,驚覺要轉到別的部門或是別公司的某部門難上加難。這一類的申請者年齡層較低 (約莫在 25 歲上下),大概工作了兩年左右,想藉由出國深造的機會轉進目標行業。這類申請者也相對在意學校的名聲與排名,希望至少能去念一個 Top 20 的學校。
對於這群人,MBA 扮演的角色類似轉接頭。
3. 完全不知道自己未來要做什麼,只想要出國念一個比較「有用」的學位以找到更好工作:
對於這類申請者我會提供過來人的忠告,未必是勸退他們放棄申請 MBA 的理想,而是確定他們真的有仔細研究自己未來的方向,以及所缺的技能是確實需要經過商學院的訓練才能擁有的。
這類型的年輕人可能年紀很輕,可能渾渾噩噩的在職場上工作了好幾年,一直沒找到覺得很適合自己的工作性質或內容。這類申請者比較不在乎學校的排名,純粹只是想要取得一個實際的學位。
對於這群人,MBA 的角色如同一面鏡子。
不過追根究柢還是不脫台灣薪資太低了,物價房價不停上升,這一代年輕人看不到五年後留在台灣的未來。所有的學生都曾明白告訴我,除非用盡了所有力氣、時間、資源、人脈仍無法在國外找到工作,才會考慮回來台灣。除非家裡有家族企業等著他們接班,不然誰能說服自己在花了五百萬念完一個學位後再回去領一個月 3~4 萬塊的薪水?
你真的需要這些訓練嗎?
在經濟允許的狀況下,如果你覺得你是屬於上述三種的其中一種,那麼出國對你是有益的,在我看來,念書是一個非常有益且正面的「特權」;不同於醫學院或法學院,商學院幾乎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在教學生如何拓展人脈 (networking) 和更積極的推銷自己。
這類技能與訓練,對土生土長的美國人或許不一定有特別的吸引力,但對於受填鴨式和理論式的台灣教育的學生們,卻是難能可貴的機會。
我常驚訝發現,許多台灣知名大學的畢業生,例如台大、清大或政大,雖已在職場上工作多年,卻沒有正式面試或準備履歷表的經驗,加上過於謙虛或不夠自信,往往還沒開始申請就已經被比下去了。
即使如此,也不能一概而論地說所有台灣的學生都該去念一下 MBA、需要培養拓展人脈、去學習專業尋找工作的技巧和自信溝通的能力,因為畢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以某種特定模式來獲得上述這些技能。再者,也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要求他們的員工一定要有「資深業務」的口才。如果硬逼著一些生性內向木訥的人每天去做大眾演說或簡報,說不定還會有反效果。
就我的經驗來看,每二十位申請 MBA 的客戶裡,可能只有兩個人是我初次見面,或是幫他們做模擬面試的時候就能察覺是「非常適合」去念 MBA 的人。對於這些人來說,networking 或是每晚去不同的 pub 喝啤酒交朋友哈啦並不算是功課/壓力,反而更像是嗜好。
女性的申請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對於女性申請者而言,兩年的 MBA 代表更大的機會成本和換不回來的青春歲月,尤須審慎考慮,殊不知 MBA 學校喜愛女性申請者多過男性。
當其他條件相等時,一位擁有 710 分 GMAT,3.5 GPA 和 106 托福成績的女生,申請進前 10 名 MBA 學院的機率幾乎等同於一位擁有 740 分 GMAT,3.7 GPA和 112 托福成績的男生。
所以在申請門檻這一環節,女性申請者是有優勢的。
除此之外,申請過程中一些其他的要求和規定,如面試,也對女性申請者較有利。
在英文不是母語的情況下,女生較容易利用聲音的表情和柔韌性而顯得不那麼機械化或呆版。我發現較多男性申請者會先寫好講稿,用背的方式去面試。兩相比較下,女生的表現通常自然順暢得多。
不過,這些檯面上的優勢往往會被女生先天上的猶豫不決或一時衝動影響,導致她們在申請時,要不太過保守,不然就過於自信。
譬如在選校時,女生通常比男生優柔寡斷;男生比較理性,一旦選好了學校,就會很執著並認真的從各方面尋找這些學校的資訊。但女生會動搖,容易被朋友、學長/姊影響,很難忠貞於一兩間學校。還有,剛剛提到的女性申請者優勢,並不盡然會延續到申請入學後。有時相對容易得到的東西,會讓很多女性 MBA 一年級生錯愕,或對課程以及其他的磨鍊叫苦連天。
結語
所以,即便覺得有足夠的理由、資源和時間去念 MBA,在申請的過程裡 (因為寫所有學校均要求的 career goal essay 就是一個深度自我探索的過程),也許你就會發覺,其實你的個性並不適合商學院。坊間很多知名的顧問公司,在包裝申請文件時會積極地把每一位申請者塑造成下一個麥肯錫顧問、 JP Morgan 的財務分析師,彷彿這就是念完 MBA 唯一的出路。或許那是能盡快讓你的投資回收的一條非常辛苦的路,但他們卻忽略了一個事實:沒有任何人是跟另一個人一模一樣的。一個看似完美高薪的工作,絕對不會是為你量身訂做而存在。
因此,申請 MBA 這條路是異常辛苦折磨人的。
不論從選校、了解 (research) 學校,到準備申請文件、面試、最後階段的候補程序、補充文件,乃至於要不要飛一趟美國來增進自己被學校錄取的機會等等,這些看似無止盡的繁瑣責任,都不是膽子不夠大或毅力不夠堅定的人可以承擔的。再加上近年來大陸學生接近完美的 GMAT 分數的強大競爭,倘若不是百分之百確定它是唯一能達到你職涯目標的途徑,而且已說服自己這個龐大投資的正當性,或許該考慮看看其他的出路,可能有著更適合自己的旅程等著你。
無論如何,目前來看,全世界擁有最優秀的專業學院仍屬美國,如果能從一兩年留學的經歷裡不僅學到拓展職涯的知識與機會,且從中得到人生的啟發與省悟,甚至認識了未來共同合作的夥伴,那又未嘗不是一個值得延遲兩年工作賺錢的更好的選擇?
也許在決定去不去念 MBA 或留學的過程中,你才會真正的認識自己,找出自我。
註:M7 指的是一般市面上公認美國最好的商學院:HBS,Stanford,MIT, Kellogg,Columbia,Wharton,and Booth
如果你有Essay/SOP/Resume/PS/Recommendation等等修改的需要,歡迎上Top Admit參考英文修改服務。
也歡迎來信詢問service@topadmit.com
*原文出處: http://careher.net/?p=6850
作者:Frances Kao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