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學習天文!我想要進NASA工作!」問起未來的目標志向,林秉儀的回答中看不到半點猶豫。

「我想研究暗黑能量,這是有點難解釋啦,我們都知道宇宙不是一直在膨脹,而萬有引力應該要讓它縮回來,可是卻沒有,沒有人知道那是什麼,所以我想去了解,」眼前這個勇敢追夢的孩子,是南科實驗中學雙語部高二的學生,今年初報考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拿到滿分兩千四百分的好成績。

可以在批判性閱讀、數學和寫作三個測驗單元,都拿到八百分滿分,可不只是件難事,因為機率只有萬分之二。

SAT滿分,沒有捷徑,沒有考前惡補,其實是歸功於從小大量閱讀英文小說的習慣養成。嗜書如命的她曾經在暑假時,每天讀完一本三百多頁的英文小說。

不只是喜歡閱讀小說,林秉儀還會自己創作。

愛看小說、也愛寫小說

去年暑假,她讀完暢銷小說《分歧者》(Divergent)之後,替這本書寫了五萬多字的英文前傳,並發表在這本小說的粉絲社群平台上,得到許多來自世界各地同好的讚賞與轉載。類似的英文小說作品,林秉儀已經創作了好幾十部。

她不只會寫小說,也會作曲。雖然只學過小提琴,但音感奇佳的她,陪媽媽到自行車店時,在店裡隨興用單車鈴彈奏出《小星星》,讓老闆驚訝不已,拍攝下來放到網路上造成轟動。

林秉儀也能寫鋼琴獨奏曲,還會根據自己寫的古典樂曲,改編成交響樂。

只是這樣的孩子,在台灣的受教過程中,卻充滿了挫折,也讓母親黃佩玉「不知流了多少的淚」。

SAT滿分背後,更不是人們想像的「人生勝利組」,而是漫長跌撞挫折不斷的探索。

拖著塞滿英文書、筆記、文具,重達二十公斤的行李箱,和無論氣溫高低,都一樣的短袖短褲,是林秉儀在學校裡的個人招牌。或許她也不知道,自己可能是其他同學眼中的「怪咖」?

「她知道,但她根本不在乎,她只想把精神花在她感興趣的事情上面,」黃佩玉的語氣裡,帶著幾許複雜情緒。

小時候,母親指著路燈說了一句 「月亮燈」,觸發林秉儀對宇宙的興趣,而且一發不可收拾。天文、未知、未來,相關的知識和書籍,她像書蟲般啃得廢寢忘食。

台、美教育「實驗」大不同

在要求每個人最好不要過於特別,最好不要太多想法的學校文化裡,讓有意見一定要講出來的林秉儀,像個一天到晚找碴的問題學生。

被視為「沒管好小孩」的爸媽,被學校和老師一次又一次約談。「我沒有選擇,只能離開,」在林秉儀小學二年級時,黃佩玉帶著孩子赴美。

她為孩子找到加州大學實驗小學(UCLA LAB School),不用課本、沒有考試、不排名次,按照學生個人的興趣和進度個別施教,讓林秉儀像小魚游到了大海。

那是一所實驗性質非常高的小學,小孩子在上課,經常有專家學者和教育系師生在旁觀察。這些大人,倒成了林秉儀聊天的好對象。她小五時迷上了英國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深奧難解的天文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等宇宙的起源,她就和觀察他們上課的大學生大聊特聊。

一個家分隔兩地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林秉儀小學畢業,再度被媽媽帶回台灣。父親任教的台南,只有南科一所公立雙語實驗中學,但「實驗」二字常讓人無語。

「一晚要寫七十五題的化學作業,隔天還有其他科目的考試,」十八歲的林秉儀,最燦爛的青春歲月就跟許多台灣孩子一樣,在填鴨式的教學苦牢裡感覺窒息。她心裡明白,她的夢想無法在台灣實現:她要做天文科學家,她想要進NASA。

她自己列了一份美國留學的大學名單,第一志願是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

每年二月,是香港各大學帶著高額獎學金,大舉到台灣搶高中畢業生的季節。面對全球搶人大戰,台灣名為「多元」的入學方案,愈來愈難搶到才能傑出的學生,反而愈來愈殊途同歸,進入齊頭式平等、二十二K的死胡同。

「教改改來改去,大家只注重入學方式的改變,」清大副校長吳誠文觀察,教學內容與方式長期被忽略。

然而我們應該思考的,是許多像林秉儀這樣的學生,為何無法在台灣得到適才適性的教育,未來勢必也難以在台灣這個環境發揮所長。

轉貼自http://m.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67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padm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